「熱情」
如問我自身,從事室內設計多年,能依持這份工作的動力是什麼,就「熱情」兩個字,但說實在話,熱情不見得是那麼牢靠的,假設付出與所得無法成正比,熱情能維持多久?又覺得做的很好的設計,並不見得能獲得認同,熱情是一直在損耗中。
設計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事業,在一般人看到美美的設計圖片後,那正代表著設計所努力的心血,一個花很長時間執行的設計,可能只花幾分鐘時間就可以閱讀完。
而在設計中,個人認為發揮空間最小,卻是心力花最多,而後續效應最小的是「住宅空間」,如果以個人前景論的話,為什麼這麼說,假設我們設計者在外宣傳,我設計了某某好作品,如設計了夜店的設計,很容易達到眾人觀賞且宣傳的目的,但住宅空間有其一定難度,住宅是關起門來欣賞的空間,除非做了某某名人,設計者不可能因為做了某某住宅而功成名就,或某一個特定的案子就論定其未來是光明無限好。
如果市場可以對設計師做市調,大概10個設計師約有8個肯定想轉行做其他行業,這樣來說,室內設計為腦力思維產業,它的生命週期與年齡成正比,而因與工程結合,所以又與體力能力支出掛上等號。
而可能我們胸有大志,想做好室內設計這工作,但與設計習習相關的是「經濟」兩字,經濟不好了,一般人而言,就算有能力買屋,第一個會先取捨的就是先別做裝修與設計,經濟不好了,先別投資開店,另外在胸懷大志的背後,影響設計最現實的狀態為業主的理念與口袋深度。
台灣的市場並不大,是供與求的論點,光台北就約近上萬家的設計公司,存在高度的競爭力,而科學園區的好壞,向來是設計市場的風向球,有時設計光靠熱情成為競爭力,仍是不夠的。
所以,我們的熱情能否維持我們人生志業的基石,我想這是很多設計師都在深深思考的一個議題。
「設計的層次」
多數人看待設計仍是以商業基礎下來看待,所以室內設計是經過很多多元包裝來行銷,而這包裝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,就是設計本質的存留,多數設計公司會把設計費視為競爭力的高低觀點,會採取不收取,以留住客戶的心,然這觀點與否,可能是許多人的自我心中價值,台灣的設計,至今仍無法做到分工層次細膩與責任分工的做法。
所以台灣設計仍不能說是完整的設計,仍是停留在”裝潢或裝修”階段,所以絕多數的設計師還是必須負起工程的責任,然工程的好壞,自然也影響設計師的聲譽,而客觀論,工程好壞由自我心中設定,另一個當然是價格,而主觀論,就是每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標準不同。
所以業主的一個觀點或一句話,很可能就因此決定了設計師好壞的定位,然這些觀點並非完全以設計來決定,包括的太多,服務的態度,業主所設的標準,互信下的互動或旁人的意見,都深深影響著。
設計師不能單單的只是設計師,有時必須面對客戶端,要成為一個業務及解說高手,要面對工程端,要成為一個執行的推手,及負擔控管品質的責任,而在很多相關知識的充實,設計師要不斷的提昇,才能達到專業的訴求,設計之後面對了工程控管,對設計師而言才是真正的挑選,然工程這個無底洞的學問,代表著是設計者的青春歲月的流逝。
這個行業要得到全方位的認同十分不易,又從設計走進工程,要完全的完善,是必須要花完全的心力與努力,設計師就像是一種自我品牌的經營,很多層次的作業,都左右影響著設計師存在的價值與定位。